【圆明网】
魏源不仅是清代的一位思想家、史学家,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位社会实践家。1849年,他曾一度奉命担任扬州府的兴化县令,时间虽短,却做出了大成绩。
兴化县是淮河以南、运河以东的一个小县。运河西面就是高邮、洪泽两大湖。这里地势低洼,水灾不断。水利问题,成为这个小县的一大难题。为了防止洪水泛滥,兴化县在东堤上面,对着两个大湖,修筑了南关、中新等五个大坝,以资宣泄。先前,这五个大坝,夏天关闭,初秋开放。因为秋初,新稻谷已收获归仓,坝起水注,对农事已无多大妨碍。但是,道光末年,官场腐败,“堤堰防治”的事,已无人过问,致使大坝,年久失修,堤堰不固。一旦湖涨,河官又怕负“溃堤之责”,往往不顾下河几县人民的安危,更不管早稻是否已经登场,动辄下令启坝放水,造成人为的灾荒,致使淮扬大饥,百姓怨声载道。
魏源来到这里以后,这一年的夏末秋初,洪水来得更早,此时,早稻已结实累累。魏源为了保护即将登场的早稻,亲赴各坝,组织抗洪,坚持不许开放大坝。动员了大批民夫,全力以赴的抢修堤坝。另外,他惟恐自己位卑力单,不能胜任河督,又亲自登门请来了上司陆建瀛,河官对魏源遂不敢妄动。“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的魏源,不顾天气恶劣,顶着狂风暴雨,在大坝上,亲自指挥抢险。此刻,大坝随时都有决口的危险,情况万分危急。他心急如焚,扑倒在堤上痛哭,他跪地向天祈祷:“宁愿老天爷,夺去自己的生命;也千万不要对老百姓的几万亩早稻为难!”全县数万乡民,被他的行为所感动,全力投入抢险。经过几昼夜的奋战,风雨渐息,终于闯过了险关。此时,魏源浑身泥水,双眼被风雨,激打得红肿如桃,见者无不感泣。
当人们含着眼泪,把这位老人,用门板从堤坝上抬下来时,上官陆建瀛,也感叹道:“魏公为民祈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岂不信然!(意思是讲:魏源为了保护百姓的收成,向天帝祈祷,格外虔诚,感感动了神灵。像这样的事情,是实实在在的发生了,怎么能还不相信呢?)”
后来,魏源乘船回到兴化码头,人们夹道欢迎。“淮扬保障”四字大匾一块,老百姓已经把它高挂在县署的正中。
这一年,几万亩早稻全都保住了,兴化县获得了大丰收,因此,老百姓把这些稻子称为“魏公稻”,以此来感激魏源的功绩。《兴化县续志》曾有这样的记载,称赞魏源:“才非百里,学贯九邱。瞻帷下驻,琴韵长留。身居中土,神往瀛洲。潜心著述,远采穷搜。时方浑噩,公已研求。卓彼先觉,如有隐忧。牛刀初试,砥柱中流。淮扬保障,千载寡俦。”魏源曾与河官,力争停启水闸,保住早稻,史称兴化周围七县的乡民“皆德之”,说明一切为百姓办实事的从政者,都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他们的功绩,是会名垂青史的。
(事据《清史》及《兴化县续志》等)
* *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