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网】
皇太极(1592—1643年),满族(即女真族)人,爱新觉罗氏。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继汗位而后称皇帝,史称清太宗。在位期间(1626--1643),他在今山海关外东北地区,积极吸收汉族文化,革除旧制,又改女真为“满洲”,改(后)金为“清”,为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皇太极喜欢读史书,从文献和工作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安民”、“恤民”的重要。在《清太宗实录》一书中,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屡见不鲜。如在卷三十一中,载有他对满族诸王贝勒大臣的讲话:“君享康宁,臣居尊显,俱兵民是赖,即尔等功名,亦藉士卒之力!”这一论断,多么深刻精警!又在卷六十五中,载有他对兄弟子侄辈的训令:“以上下相维之理言之,必为在下之人所托命,而后可为在上之人,如无在下之人,则统辖者谁?使役者谁?”
基于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皇太极在国计民生方面,采取了许多深得民心民颂的政策措施。这里只简略介绍如下几点:
一、关心民间疾苦。他要求诸王贝勒,要经常深入地方调查民情,严禁官吏随意征调人民服役和强迫贡献各种猎物。要求他们对于践踏田禾的兵卒,该鞭就鞭,该罚就罚,不能姑息放纵。对于贫困之人,要求诸王贝勒,要及时开仓,予以赈济。
二、把人口增减,作为官吏升降的主要依据之一。据《清太宗实录》卷二四记载,皇太极“以各堡生聚多寡”评定官吏,其中如李思宗、杨子渭、吴裕原等,皆因管辖区内的人口繁荣富庻而升职。反之,在这方面失职的,便遭到惩罚,如:对张士彦,罚银100两;将高拱极,革职为民。
为了加快人口增长的速度,皇太极还多次下令:地方官吏,要为贫困之民,配婚娶妻,让百姓安居乐业。
三、强调“勤治农桑”。皇太极重视畜牧业,但更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他认为“厚生之道,全在勤治农桑耳!”(《清太宗实录》卷65)又说:“五谷乃万民之命所关。”(同上书卷61)为此,他下令各级官员,在农忙季节,要亲自去各个庄屯,“查勘田土锄垦与否,如有弃而未锄者,可拨工助之”。(同书同卷)
皇太极认为,安民在于富民,富民在于发展生产和澄清吏治。为此,他经常告诫贝勒大臣和随从官员,凡出猎、行军者,要尽量不扰民,不随便進入庄屯。他说:“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又说:“凡事皆当防微杜渐,纵驰之后,则难整顿。”(《清太宗实录》卷23)这些富于哲理的言论,正是在他治理下的关外清政权,得以兴旺发达的思想和政策的重要保证。
正是:
心胸博大,眼光哲明;
仁者治国,爱生富民;
勤励农桑,衣食丰盈;
人丁兴旺,繁荣昌盛,
大清伟业,基石厚墩!
(事据《清史》)
* *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