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网】
草鞋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相传为黄帝的臣子不则所创造。大约从汉代起,草鞋开始有了一个别名:“不借”。例如《古今注》中就写道:简朴的汉文帝曾经“履不借以临朝”。
草鞋为何别名“不借”,大致有三种说法。据《五总志》一书的解释是:“不借,草履也,谓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大意是说:草鞋以草作材料,非常经济,平民百姓人人都能自备,故而不需借别人的草鞋。
而据《字诂》“不借”条的解释:“不借,草履名。按《齐民要术》乃作‘不惜’,初以为其字有误,谛思之,当以‘不惜’为正。盖因此物极贱,虽履泥湿地亦不之惜,故以为名。乃知字作不借,其误已久矣。谓不须假借,义殊无谓”。按这种说法,因为草鞋太便宜,故而不必珍惜,“不借”乃是“不惜”的误写。
此一解释,在我看来有所不妥,古人向来勤俭节约,社会上应没有草鞋便宜就不用爱惜的风气存在。且《齐民要术》一书写作时间为南北朝时期,远远晚于汉代,其中的“不惜”应当是“不借”的误写才对。
第三种解释,则来源于一个神仙故事。据《致虚阁杂俎》记载,古时,有位被称为“凤子”的仙人想要度化一个人成仙,于是就扮作一个农夫居住在他旁边,成为他的邻居。
一日天降大雨,道路泥泞,那人便向凤子借草鞋。不料凤子却说:他人草鞋可借,唯独我的草鞋是不借的。那人一听便怒火中烧,对这极便宜的东西,你都如此吝啬,于是破口大骂凤子。凤子听后叹了一口气,知道此人无法度化,失望的把草鞋丢给他,自己则变化成了一只仙鹤飞走了。那人才知道因为自己一时的怒火,竟失去了成仙的机会。从此后世的人们都把草鞋称为“不借”,以此来纪念此事。
无论草鞋因何被称为“不借”,我想凤子仙人的这则故事都在提醒着人们:心态要好,一定要能克制怒火,不要随意发脾气,更不能轻易辱骂他人。
* *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