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网】
【原文】
庚辰,封功臣皆为列侯,大国四县,余各有差。…博士丁恭议曰:
“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帝曰:“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乃遣谒者即授印绶,策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敬之戒之。传尔子孙,长为汉藩。”
初,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儆急,未尝复言军旅。皇太子尝问攻战之事,帝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闲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怡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虽身济大业,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后汉书•光武帝纪》
【译述】
(建武二年正月)庚辰,汉光武帝,封功臣们以列侯的爵位,大的诸侯国有四个县,其余小的诸侯国与此有别。……博士丁恭,对此评论说:“古时帝王分封诸侯,地不超过百里,故有利于封建诸侯,这是取法于雷(因雷震亦为百里,为的是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势力),以有利于国家的管理。现在分封诸侯地四县,不符合法制。”光武帝说:“古代王朝的灭亡,都是因为无道。我未曾听说过有因功臣封地多,而灭亡的。”接着,就立刻派遣使臣,授予各诸侯国金印和绶带,在策书中,光武帝这样写道:“在上位者,不要骄纵,虽然高贵,但没有危险;富贵后费用节俭,慎行礼法,不奢淫,则无忧患。希望你们恭敬谨慎,以此为戒,传给你们的子孙,永远成为国家的屏障。”
当初,光武帝在军中时间很长,不爱多谈武事,而且他了解天下久经战乱,非常疲乏,所以光武帝更想让百姓免除劳役负担,安居乐业。自从陇、蜀平定之后,若不是有紧急情况,光武帝一般都不谈论军旅与战斗之事。皇太子曾经求教过争战之术,光武帝说:“古时卫灵公向孔子请教战争之事,孔子不做回答。战争这些事,不是你(指皇太子)所能了解的。”
光武帝每天早晨上朝,直到傍晚才散。多次把文武百官,聚在一起研讨儒家的理论,直到半夜才睡。
皇太子见光武帝勤劳不懈,便在光武帝有空时,劝道:“陛下您有夏禹商汤一般的圣明,但却没有兼顾黄帝老子的养生之道。希望您多多爱惜身体,安闲自在地生活。”光武帝说:“我非常喜欢研讨儒家理论,并亲自处理政务,所以不感到疲劳。”
光武帝虽然完成了统一大业,但他总是小心谨慎,好像总有什么事,还没办好。因此,他下决心研究明白施政要领,总揽权力,掌握纲纪,能看清时事,也了解自己和国家的力量,这才没办过什么错事。他在政局安定后,罢退武将功臣,选用文职官吏,收藏起武器,放散战马。虽说与古之盛世,还不能相比;然而,也可以说是止戈为武了。
笔者附言:汉光武帝是一位安邦治国的明君,又是一位维护社会稳定的高手。他懂得身处高位者的统治术、平安法即维稳策略。
先观其言。他说:古代的亡国之因,皆在无道!而非其他。这就抓住了治国之本:要有道。要倡道义,讲道理,不做无道之君。
再观其行。他常与群臣,在一起研讨儒家经典,学习孔孟之教,其中自然包括(有人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言。也就是:当官的人,都要把百姓当人看待,人人平等,互敬互爱,自己不想贫困、痛苦、受欺压、遭杀戮!也就不可使别人受贫困、受痛苦、受欺压、遭杀戮…
再观其教育的具体内涵。光武帝这样要求他的子孙:“在上位者,不要骄纵,虽然高贵,但没有危险;富贵后费用节俭,慎行礼法,不奢淫,则无忧患…”这种不骄不纵,不奢不淫的行为规范,必然可以使政治清明,上行下效,万众一心,而天下太平。所以历史上有“光武中兴”之美誉。
* *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