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网】
【白话试译】
景林寺,在开阳门里,御道以东。讲经的大殿很多,房子、廊庑连绵不断;红色的立柱映照日光,雕花的方椽迎着清风,的确是风景佳胜之地。寺的西面是花园,种植很多奇异的果树。春天鸟鸣,秋季蝉叫,天籁之声连续不绝。中间有一所禅房,里面设置了一座“祇园精舍”,规模虽然不大,但建筑得却精巧无比。加上和尚坐禅的屋子非常虚静,修行的密室极端幽深;有美丽的花木夹着窗户,有芳香的甘棠绕着台阶。虽说是靠近烦嚣的早市,但想像中也同在山谷里一样清寂。那些静修的僧人们,在里面坐禅,不眠不食,一心习道,盘着腿儿,默默计算着自己的呼吸。
这儿有一个石碑,碑上的铭文乃国子博士卢白头所作。白头的字叫景裕,范阳人。他的本性淡泊,喜爱清静,好在山林之中遨游;他对于六经极有造诣,也很通达诸子百家之学。普泰初年,他出来做了国子博士,虽然富贵了,却仍然从事著述,他所注的《周易》已经在世上流传。
白马寺,是汉明帝建筑的一座寺院。也就在那时,佛教才开始输入到中国来的。这座寺坐落在西阳门外三里御道以南。据说汉明帝梦见了一位金神,身长一丈六尺,头后面有像日月那样明亮的光环,这金神就叫做“佛”。于是便派遣使臣到西域那些国度里去访求,结果得到了佛经佛像。那时候佛经佛像是用白马驮载回来的,因此就以“白马”做了寺名。明帝死了,在他的坟上建了祇园。从此以后,老百姓的坟上,也有建筑佛塔的。寺里的经函,到现在还存在,经常烧香供养它。经函常常放出亮光,照耀着屋宇。因此人们无论信佛不信佛,都向它礼拜,好像瞻仰佛的真容一样。
在佛塔的前面,有和别处大不相同的苹果树、葡萄树,枝叶特别繁茂,果实很大。苹果每个有七斤重,葡萄粒子的确比枣大,都非常好吃,那滋味儿,以洛阳来说,真是冠绝一时、没啥能比的。到苹果葡萄熟了的时候,皇帝就去摘取,有时还赐给宫人。宫人们得到以后,就转送给亲戚吃,都认为这是奇异品味。得到的人,舍不得就自己一人独吃,往往经历数家转送的过程哪。所以京师里有句谚语说:“白马寺的甜石榴,一个就值一条牛。”
【原文】
景林寺在开阳门内御道(皇帝出宫所走的路)东。讲殿(佛家讲经说法之堂舍)叠起,房庑连属;丹楹炫日,绣桷(方形样子)迎风,实为胜地。寺西有园,多饶奇果。春鸟秋蝉,鸣声相续。中有禅房(僧人修行之所)一所,内置祇洹(即“园”)精舍(佛寺中房屋之称谓。注1),形制虽小,巧构难比。加以禅阁虚静,隐室凝邃;嘉树夹牖,芳杜匝阶。虽云朝市(早市),想同岩谷。静行之僧,绳坐(正坐、打坐、坐禅)其内,餐风(僧人坐禅,不眠不食,故云餐风)服(服,作“习”解)道。结跏(盘足坐法)数息(默计呼吸次数)。
有石铭(碑铭)一所,国子博士卢白头为其文。白头字景裕,范阳(今河北涿县)人也。性爱恬静,邱园放傲;学极六经,疏通百氏。普泰(北魏节闵帝“元恭”年号)初,起家为国子博士,虽在朱门,以著述为事,注《周易》行于世。
白马寺(注2),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寺在西阳门外三里御道南。帝梦金神丈六(佛所现之形象,为金身,长一丈六尺),项背日月光明,金神号曰“佛”。遣使向西域求之(注3),乃得经象焉。时白马负而来,因以为名。帝崩,起祇洹于陵上。自此以后,百家冢上或作浮图焉。寺上经函(装经的匣),至今犹存,常烧香供养之。经函时放光明,耀于堂宇。是以道俗礼敬之,如仰真容。
浮图前,柰林(苹果)、葡萄异于余处,枝叶繁衍,子实甚大。柰林实重七斤,葡萄实伟于枣,味并殊美,冠于中京(洛阳)。帝至熟时,常诣取之,或复赐宫人。宫人得之,转饷亲戚,以为奇味。得者不敢辄食,乃历数家。京师语曰:“白马甜榴(意即指柰林、葡萄等甜美果实),一实直(值)牛。”
【心得体会】
北魏自孝文帝(元宏)于太和十七年(西元493)迁都洛阳以后,因为信仰佛教,在洛阳大建佛寺;当时洛阳城中,有新旧佛寺一百所,僧尼二千余人。其后各朝继续兴建,蔚为大观。但自孝庄帝起,北魏的大将尔朱荣反,兵陷落阳,六年之间,洛阳连遭数次洗劫,佛寺便完全夷为丘墟。作者目睹心伤,因摭拾旧闻,追述故迹,写了这部《洛阳伽蓝记》。伽蓝乃梵语“僧伽蓝摩”之略称,意译乃“众园”的意思,即僧众所住之园林;世因称佛寺为“伽蓝”。书凡五卷,以城内及四门之外分叙,文辞秾丽,记载详实,都可与史实参证。本篇从中选录了二则。
由这区区两则的记载,我们也可由字里行间,分享当时佛法初传神州时,众生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及庆幸;以及想像那一刻,异域佛教信众初履中土时的惊奇与盛况。自此,神佛信仰在中国立稳扎根,为今日法轮大法的洪传,开启了奠基工作。文中的汉明帝是在梦中这样认识佛的,看来,凡夫俗子的认知实在有限哪!
你不觉得吗?古代很多美好的事物、历史上许多绝佳的治理措施,总在失去或遭受兵燹破坏之后,方才觉得可惜,方能悟到该保留(如上古的经书,如洛阳的寺庙。);此时再由有心人士去追忆纪录、去网罗搜集、去探究求索,然后根据些流落民间的“稗官野史”去拼凑整理出来。可离当时的背景环境、人士风物、民情心境……等等因素,可差远去了!因此得到的不是原版。人生总是憾恨无穷,很难随心所欲的。
还有一点,根据文中的记载,(帝崩,起祇洹于陵上。自此以后,百家冢上或作浮图焉。)看来南北朝时的人们,也犯了与西方人对待耶稣同样的“错误”──把个神当坟墓的看管者、守墓人。因为“浮图”(也有写成浮屠的)之意是指:佛陀或佛塔;虽然佛教徒,一般都称“沙门”、“释门”的,可也有称之为浮图的,三种意思均有。所以那种做法,真是大逆不道、无法无天的行为呀!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见解而已。神佛降没降罪,那就不是我们这些庸俗的人所能得知啰!
【作者】
杨炫之在《魏书》及《北史》中均无传,生卒事迹不详。只从所著《洛阳伽蓝记》中,知其仕北魏为抚军府司马,在孝庄帝永安间(西元528、529)任奉朝请。伽蓝记作于孝武帝永熙(西元533)以后。
【注1】古印度舍卫国太子有祇陀园,卖给一个名叫给孤独的人,给孤独便建立了精舍,给佛居住,因名精舍为“祇陀给孤独园”,简称“祇园”或“祇树园”。后世叫佛寺中房屋多为“祇园精舍”。
【注2】白马寺乃洛阳著名古迹,为佛教入中国的第一所寺院。距今已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了。东汉永平七年(西元64年),明帝遣使赴西域拜求佛法。永平十年,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应汉使之请,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翌年,明帝昭命于雍门外兴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命名为白马寺。白马寺建成后,摄摩腾、竺法兰二高僧在其内,译出我国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从此,法轮东转,佛像生辉。白马寺逐渐成为中国佛教活动中心,并吸引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僧人来拜佛求法。北魏时,有三千多西域僧人来洛阳進行佛学交流。之后天竺僧人昙柯迦罗又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律《僧祗戒心》。随着佛经汉译本的逐渐增多,佛教在中土日益广泛传播开来。所以白马寺一直被佛门弟子同尊为“释源”,即中国佛教的发源地。
【注3】据《魏书 释老志》,汉明帝曾于夜间作梦,梦见一个金人,头顶上有白光,在宫殿庭前飞行。醒后问群臣,有一位名叫傅毅的大臣,对汉明帝说,这就是“佛”。于是便派了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人出使天竺(即今印度),写了浮图的遗范,同沙门僧摄摩腾、竺法兰二人回到洛阳。至今白马寺山门东西两侧,仍有摄摩腾、竺法兰二高僧之墓。
* *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