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辅佐国 历史名相】以德报怨──魏仁浦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圆明网】
不达贵 不复渡此

魏仁浦,字道济,卫州汲地人氏。自幼孤苦贫困,母亲为了他,去借黄缣织布制作夏季衣服,当时仁浦年十三,慨叹曰:“当人儿子的,不但无力供养双亲,反而使慈母四处告贷为我制衣,我于心能安吗?”因而慷慨泣下,辞别母亲到洛阳发展。过河时,渡船驶至中流,他脱下身上的衣服沉入水中,发誓曰:“此去,倘若不能达成我显贵发达的目标,绝不再渡此河!”

后晋末年,魏仁浦担任枢密院为小史,可他任职治事端正严谨,同侪之辈不能与之相比。契丹入寇中原,仁浦随着大众被迫北迁。正巧此时契丹主,崩殂于真定,混乱中,仁浦得以脱身而归。魏帅杜重威,平素知晓仁浦恭谨仁厚,善于书写设计,想留下他,补上偏职。仁浦认为重威是个降将,不愿出仕于他,所以设法遁去。重威派遣兵骑追捕,可来不及了。后汉太祖起兵太原,驻扎巩县,仁浦迎上去拜谒于道旁,于是立即补上旧职。

易诏书 助周祖

干佑末年,后汉隐帝与武德使李邺等密谋,诛杀大臣杨邠、史弘肇等,又下密诏,让澶帅李洪义,杀骑将王殷,再令郭崇害周祖郭威。洪义明知此事不对,于是与殷秘密谋划,遣副使陈光穗将接到的隐帝诏书展示予郭威。郭威大惧,召仁浦入内问计,而且明示以诏书内容,说:“朝廷将杀我,我死不怕,可我怎舍得独自抛下这些麾下的将士,而能不念念不忘吗?”仁浦曰:“侍中手握强兵,把守重镇,有功于朝廷,君上听信谗言,企图加害忠良,有些忠臣,虽然想剜心以自明、表白,可形势如此诡异,怎么有可能呢?事已临头也无可奈何。如今诏书才刚开始下达,外面无人知之者,还不如更改、变异诏书内容,以杀光所有将士为名,激起其怒心,这样一来,自身不但能免除祸患,也可为杨邠、史弘肇等雪冤。”周祖采纳其言,盗用留守印信,改易诏书展示给诸将。众人阅毕,既恐惧又愤怒,于是万众一心,长驱渡河。后周太祖郭威即位,以仁浦为枢密副承旨,不久升迁右羽林将军,充承旨。

郭威曾问仁浦,诸州屯兵之数及将士名氏,令他翻阅簿籍核对之。仁浦答:“臣能记之。”于是将其一一手写于纸上,一写写了六万人之名单。他真的悉数都能记清姓名,按军事簿籍校正,确实一点不差,这一点,郭威尤为倚重。郭威喜曰:“有了他,天下事不足忧虑了。”

广顺末年,太原刘崇入寇晋州,仁浦当时居母丧,周太祖移步登上宽仁门,秘密派遣小黄门召仁浦计议要事。翌日,起用他官复高职。周太祖私自告诉世宗曰:“李洪义坐镇长兴节度使,魏仁浦执掌枢密院,我就安心啦。”

后周世宗即位,授仁浦右监门卫大将军、枢密副使。随从出征高平,可战况对周师不利,东边偏僻处已战败溃退,仁浦劝世宗,挥兵出阵西做殊死战,于是攻克敌营班师而还,拜检校太保、枢密使。依惯例,惟有朝中宰相生辰之日,皇上会颁赐器、币、鞍马,故世宗特以之赐仁浦。世宗原来想任命仁浦为相,遭到群臣禁止,他们认为仁浦不是由于科举考试登第,世宗说:“古人为宰相者,都由科第出身吗?”遂决意用之。恭帝嗣位,加刑部尚书。

欲速不达 陛下慎之

宋朝建立初期,仁浦進位右仆射,以疾在身实告。宋太祖临幸其宅第,赐黄金器二百两、钱二百万。可他再次上表乞归骸骨,不许。干德初,罢宁本官。开宝二年春日国宴,太祖笑着告诉仁浦说:“何不劝我一杯酒?”仁浦高捧酒觞为上祝寿,帝利用此机会,秘密谓之曰:“朕欲亲征太原,如何?”仁浦曰:“欲速则不达,惟愿陛下审慎评估之。”宴罢,回到府第,太祖又赐上尊酒十石、御膳羊百口。不久随从出征太原,中途染上疫疾。回至梁侯驿时,卒,年五十九,赠侍中。

个性宽厚 以德报怨

仁浦个性宽厚,接待士大夫有礼,处理任何事,务必以德报怨。后汉干佑中年,有叫郑元昭者,开封浚仪人,任安邑、解县两地榷盐使,又迁解州刺史。正巧此时朝廷下诏,任命仁浦的岳父李温玉为榷盐使管两池,弄得元昭无法专其利。当时仁浦刚发表为枢密院主事,元昭的心意是认为仁浦必定庇护温玉,刚好此时李守贞以河中为根据地反叛,温玉恰在此城中,元昭即构陷温玉,以参与叛变上奏。

此时周太祖总理枢密事务,知其有冤情,搁置而不闻问。显德中年,仁浦仍任枢密院,元昭心自难安。等到他归阙述职,路过洛都,以真情告仁浦弟仁涤,仁涤曰:“请公放心回府去,可以不须忧虑。我兄素来胸襟宽仁有度,虽是处理公事,仍然不欲中伤于人,他岂会念念不忘于过往双方私底下的嫌隙呢?”

元昭回至京师,仁浦果然不介意,反而向周太祖推荐,授元昭庆州刺史。后汉隐帝宠幸小人贾延徽,私下想购买作坊牟利,而延徽与仁浦并居为邻,因此想吞并其宅第,这小人因此屡屡造谣、谤谮仁浦,几乎到了惨遭不测的地步。及至周太祖入汴,有人擒获延徽交给仁浦,仁浦道谢说:“因兵戈之事而报私怨,我实在不忍为也。”接着全力保全其性命。当时之人,交口赞誉,称其为长者。世宗当朝时,有一批近侍忤逆皇上,罪大至死者,仁浦竭力营救之,侥幸存活者甚多。淮南之役,掳获贼寇数千人,仁浦从容向上進言,让他们也参加编制,隶属诸军,从此,军中无滥杀之现象。


(《宋史·列传第八》)

* * *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