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漫谈:平淡天真─董其昌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明·董其昌《秋山图》

【圆明网】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府上海( 今上海松江县)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后因朝廷官宦争权斗争激烈,为免不测之灾,自请引退归乡,赠太子太傅,谥文敏。董其昌是继祝枝山、文徵明后明朝最具影响力的书家,他也专精绘画,擅长山水,其绘画理论于后世画坛影响甚著。

董其昌的学书过程可从早年一次不光彩的经历说起。十七岁时,他参加松江府会考。虽然学识极佳,却因字写得差,只能屈居第二,从此发愤临池。开始他以唐人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之后改学虞世南,后来又上溯魏、晋,临摹锺繇、王羲之的法帖。董其昌师古历程大致是由唐入晋,走的是在“取法”中“尚韵”比较正统的路。他的楷书、行楷书中展现了颜字的端庄,虽然不如颜真卿浑厚,却也增添几分晋人飘逸。中年时期的董其昌潜心宋人书法,特别是米芾,深得米书结字“欹侧中见平正”三昧。

作为一位崇古、尚古,一生都在学古的书家,他的作品确实透出古法帖的神韵。但有一种特色让董其昌成为董其昌,那就是“平淡天真”。“淡”可以说是董其昌书法审美观念的核心,他说“作书与诗文同一关捩,大抵传与不传,在淡与不淡耳。”从这样的审美观出发,他重“生”而弃“熟” ,“熟”易流于俗媚,流于匠意,而“生”可以表现出率真、秀润之意境。因此在创作中他用笔轻灵,墨色偏淡,字与字、行与行的章法布局着重疏朗匀称。“七言律诗册”、“杜甫诗轴”、“前后赤壁赋” 都是出自于这种审美观的佳作。

欣赏董其昌的书法就像啜饮清茶,平淡中回味着甘醇,润人心灵。正是这种雅淡的美,使董书能在明末众多风格强烈的书家中脱颖而出,而且备受康熙、乾隆皇帝的推崇,影响书坛直至清朝中叶。

* * *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