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土情怀(一)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圆明网】新唐人2004年新年晚会的一曲《中土情怀》勾起了我对中原故国的无限情思:

我爱中土之邦,那是我落地和生长的故乡;我爱中原文化,那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日出而起日落息,春赏桃花秋看菊;男耕女织童子乐,积德行善晓因果。窗明几净裙妆素,教子相夫案齐眉;闲来琴棋又书画,亭畔水影白云飞。君子谦谦重仁义,敬天知命古今晓;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养德文武道……

我的所有关于中国的梦想和理想,都在1999年夏天以后变成了一个遥远的期望。

引子

大约一百七、八十年前,胶东一代闹饥荒,走投无路的人,就去闯关东。有一对夫妇,媳妇正怀有身孕,丈夫没有办法也得走这条路,临行之前,他对媳妇说,如果是男孩叫什么,是女孩叫什么。然后就走了。这一去就是杳无音讯。孩子生下来,是个男的,叫了爹给起得名。

孩子慢慢长大了,人家都有爹,他没爹这是怎么回事儿啊?就回家问他娘,娘就如此这般的告诉他怎么怎么回事儿。孩子是个孝顺孩子,他对他娘说,一定要把爹找回来。孩子长大了,因为穷,上不起学,也学不起什么手艺,就当了个走街串巷的货郎,卖胭脂、粉、针头线脑、小孩玩的拨浪鼓、糖果之类的东西。孩子长到十八,成了青年,他给娘攒下了够他娘三年花销的钱,就边挑着货郎担子,便走村过镇的找他爹去了。临走前,他跟娘说,三年,无论找不找得着爹,一定会来,因为留下的钱只够他娘三年用的。

三年后,青年回来了,一个人,爹没找着。他又卖力的干活,给他娘攒够了三年的花销,又走了。这一次还是跟他娘说,三年一定会来,不管能不能找着爹。

结果,三年后,青年又一个人回来了。他还是继续干活,给娘留下了三年的吃用的钱,又走了。关外,是广袤的土地,要找一个人,真的是比大海捞针还难。这一次,已经到了三年的尾了,青年还没找着爹,正打算往回走,因为如果不及时赶回去,娘也可能会被饿死。

这一日,他正走在一个山谷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这时,路过了一个窝棚,他也没在意,因为看上去,不像有人住的样子。青年继续前行。又走了大约办里、一里路的样子,晴朗无云的天空,忽然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他挑着货郎担子,怕湿了,就想赶快找个地方避雨。一下想起了刚才路过的那个窝棚,就一路快跑了回去。到了窝棚,一看门关着,就敲了敲门,问有人吗?还真的有人,出来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这一说话,听出老人还是家乡口音,老人也惊奇的看到家乡来的人。就问起姓甚名谁,家住哪里。这一说不打紧,老人恰巧就是青年要找得爹。原来,老人来到关东,有了病,慢慢身体也老了,钱也没赚到,就回不去胶东了。要不是孝顺的儿子找到他,可能就终老在那个山沟里了。青年见了爹好不高兴,一路伺候着父亲,回了老家。

前前后后寻父就是整整九年,再加上中间给母亲积攒花销干活的时间,就是十几年的时间,这时青年已经三十多,快四十了。那么穷,再加上两个老人,没有什么姑娘愿意嫁给他了。经人介绍,他娶了附近村子里的一个寡妇:大脚,脸上还有麻子。媳妇人倒是好人,而且也很孝顺,给她生了三个儿子,并且一起把两位老人伺候到终老。三个儿长大后都很有出息,老大和老三,在青岛都有大买卖;老二在镇上开药铺,三个儿子都是穿长袍的,这个家变成了一个有名望的大家子。三个儿子各自结婚生子,就更旺盛了。

老人都说,这都是那个青年虔诚的孝心感动了上天,打雷下雨让他找到他爹;他积的德又福荫后代,所以子孙满堂。

……………………………………………

第一部分:

上面这个故事中的寻父青年的第二个儿子,就是我的外祖父,我们山东叫姥爷。姥爷和姥姥生有两男两女,姨是长女,母亲是次女,然后是大舅和小舅。这个故事就是小时候母亲讲给我们听的,她是从她的大娘那里听来的,也就是寻父青年的大儿媳妇。母亲小的时候,她的祖母还活着,就是那位大脚的、脸上有麻子的媳妇儿,我的外曾祖母。

据母亲讲,这个故事在我们的县志上有记载。不过我暂时回不去国,所以有些细节也无法去考证。而且县志上记载的也不一定是完全准确,因为我就听过母亲和小舅的争论,争论的具体内容忘了,只记得是关于这段故事的某些情节。

因为有了这样的长辈,所以母亲那一代还是非常孝顺的,这在他们镇子上也是很有名气的。可是到了我们这一代,就大不如前了。用母亲的话讲就是,不孝顺,尽管我们和平辈分和年纪相仿的人比比,觉得我们自己还不差。

我出生的时候正赶上文革开始,1966年夏天。我父母那个时候,已有了三个女儿,所以一心巴望着能生个儿子。一看又是一个臭丫头片子,别提多失望了。父亲很长时间都不稀得看我一眼,一直等到我几个月大了,会笑和比较好玩以后才偶尔的抱抱。

小的时候,找不到书看,我又非常喜欢读书。仅有四年文化的母亲保留了一些她喜欢的书便成了我的启蒙。虽然我自己那个时候全是囫囵吞枣,只是读个故事大概。父母亲都会讲很多故事,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每天天黑以后,讲故事就成了就好的童年回忆。岳飞的精忠报国,杨家将的智勇多谋,唐僧的“迂腐”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等等都成了记忆中的经典,影响我至今。

我1974年上学,还是文革时期,我和其他千千万万那个时候的学生一样,对毛主席、共产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忠诚万分。我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共产主义接班人,就像我们在加入红小兵时举起拳头宣誓中说的一样。一本“欧阳海之歌”伴随着我走过了我的少年时代。毛主席逝世的时候,年仅10岁的我哭得晕了过去。少年的我心中在想,毛主席逝世了,中国人民将怎么办啊?难道我们又要回到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吗?

再后来,知道了范仲淹、辛弃疾、文天祥等这样的古代的贤人志士。他们的为国为民和至死不渝的气节在我心里留下了很深的记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都成了我的人生座右铭。

初中毕业的那年夏天,我们举家南下,由长白山下的小镇,迁回父母的家乡胶东半岛,作为由少年成长为青年的我经历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我不明白社会怎么和书上写得不一样,和老师讲得不一样?恰值改革开放也开始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逐渐改变,困惑的我不知道该怎么样去面对这样一个变化了的世界。

由于家境贫寒,环境的改变,再加上高考的压力,我患了严重的神经性头痛、贫血、血压低、先天性腰疾以及由此引起的长时间背痛、失眠、便秘等多种疾病,心情闷闷不乐。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我考上大学,工作,又回到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接触社会越多,我的失望就越严重,我觉得目前这个世界哪里是我要的生存的地方啊。我多么的渴望我们生存的世界能够人人善良,互相帮助,热情友好。可是这样的世界在哪里呢?

* * *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