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波千顷照神州(上)

—— 古诗词中的明月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圆明网】“银波千顷照神州,此夕人间别是秋”,皎皎明月,亘古不变地高悬于天际,清辉洒向人间,缺而后圆,圆而后缺,周而复始,潇洒来去于广袤的天宇,给人以无限的遐思。中秋诗是明月的诗,人们把思念、祝福寄托于明月,诗中所蕴涵的意境反映出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信仰。

明月在古诗词中,有许多雅号与别称。如喻为素娥,“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宋·周邦彦);喻为玉兔,“着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宋·辛弃疾);喻为桂树,“长河上桂月,澄彩照高楼”(南北朝·张正见);喻为冰轮,“只从昨夜十分满,渐觉冰轮出海迟”(宋·苏轼);喻为金波,“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宋·辛弃疾)。月亮明净澄澈,最能与诗人高洁的品性产生共鸣。古代咏月诗词蔚为大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月光下的优美、阔大之境

南朝谢庄在《月赋》中写道:“白露暖空,素月统天……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霭霭”,明月皎洁、高雅、静谧,使山川生色,令河海增辉,赋予山水景物以独特的神韵,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早在《诗经》中就有“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的诗句,表现出诗人对月亮的关注和赞美。唐代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描绘出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贯穿上下,触处生神。在月光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一切都在如诗如幻的意境之中。

诗人笔下的月,千姿百态,变化莫测,一首首月光吟宛如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 “山月”常常是高山上之月,显得高远、清爽,如唐代李白写的“策马望山月,途穷造阶墀”、“秋山绿萝中,今夕为谁明”;“江月”是江上或江中之月,月色和水色交融,显得光洁、柔和,如刘禹锡写的“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白居易写的“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宛如一幅清丽无尘的画卷;辛弃疾写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描写出月光下鸟儿嬉戏、追逐打闹,生动活泼,美景不胜言,这些用“明月”意象写就的诗词佳句,读来真是满口余香、脍炙人口。

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如李白写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气象万千,何等壮观!他写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体现出其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和豪迈的胸襟。杜甫写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绘出原野辽阔,满天繁星仿佛都低垂到地平线上;大江滚滚东流,满江月光随波汹涌。诗人俯仰天地,以恢宏的笔墨为人们呈现了一个无限阔大、动静相融的境界。宋代黄庭坚写的“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描写出天之远大,月之分明,气象阔远。唐代的边塞诗也是气势磅礴,如王昌龄在《出塞》中写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的意境雄浑深远,“秦时”的明月,秦月汉关,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表达出了戍边将士巩固边防、“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壮志。

二、澄澈、光明的境界

月亮在“寂寂人定初”的夜晚升起,在茫茫的黑夜中为人带来光明和希望,扫荡一切黑暗污浊,普照大地,正如《诗经》中所说“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诗人称赞月的品格,公正无私地照遍天涯海角,不漏一处,但它却不曾私照一户人家,“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古代咏月诗词体现出诗人们追求清莹透明之境及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诗词字字珠玑,他们本身其人也如皎皎明月,纤尘不染而香远益清。

如晋代陶渊明在《拟古》中写的“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描绘出云间之月的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李白写的“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风”、“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通过“沙上月”和“石上月”等这些物象印衬出月之皓皎,与诗人宁静淡远的心境相契合,产生了一种毫无纤尘的新的意境,又如他写的“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赠汉阳辅录事二首》)。王维在《竹里馆》中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诗人修真养性,独坐竹林,琴音悠扬,明月来相照在诗中与“人不知”有对照之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宛如一曲美妙动听的音乐,人与天地自然万物融为一体。整首诗的意境之优美,让人有“余音绕梁”之感,表达出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意境。

张若虚的“江天一色无纤尘”、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也体现了诗人超然出尘的洒脱气质。宋代丘宗在《鹧鸪天》中写的“陆海蓬壶自有山,光风霁月未应悭”,形容雨或雪过后天晴时的明净景象,以光风霁月比喻人心地光明、胸襟开阔。黄庭坚在《赠别李次翁》中写的“德人天游,秋月寒江”,把明亮皎洁的秋月比附为君子之德,形容有德之士的内心就象是秋月映照下的江水一样清澈明净,正是水清、月清、人亦清,用一句话概括正是“表里俱澄澈”!

苏轼在《次韵江晦叔二首》中写道:“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诗人敢于直谏,触怒权贵,虽屡遭贬谪,但自问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心与江共清,与月共明,不管个人处境如何,始终坚持正道,心念毫不动摇,以坦荡之胸襟面对浮云世事,便有了“八年看我走三州,月自当空水自流”的平静及“莫教门掩夜,坐待月流天”的旷逸。范仲淹在《明月谣》中写道:“月有万古光,人有万古心,此心良可歌,凭月为知音。”他希望人们都能生活在象尧舜一样的盛世,“奏以尧舜音,明月或可闻”,把明月当成知音向其倾诉自己的心声。

岳飞写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满江红》)及“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池州翠微亭》),道不尽的是诗人渴望收复失地、“还我河山”的报国壮志。

(待续)

* * *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