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网】修炼这么些年,其实自己是糊糊涂涂的,在很多事上不是很明白。修炼以来,通过看师尊讲法了解了很多法理,但是真、善、忍这三个字却因为看似简单,而从来没想到把真、善、忍当做法理。没有理解到这三个字的内涵。没有把真、善、忍当成必须达到的标准。
今天,才醒悟:真、善、忍是我们必须做到的。而不真、不善、不忍,是不能圆满进入真、善、忍的新宇宙中的。
当委曲求全的撒谎、无恶意的撒谎、为免麻烦的撒谎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不真、撒谎就会时不时在自己身上表现出来。
(一)证实法中做到真,是一个修炼过程
在今天的证实法中,写文章、投稿艺术作品必须做到真,这是一个修炼过程。
比如:写文章时,党文化、假大空的不真,就会在我身上作怪。时不时的露苗头,得不时的纠正自己。造成曲解、夸大,都是不真。每次写文章,都查找有无不实、夸大、造成曲解的地方。这就是一个修去自己身上的变异的东西的过程。
比如:投稿工艺品作品,我觉的,每一个配件(比如:丝网花的莲蓬、叶子、花盆、葫芦的挂穗……)都要做到是手工制作,不是买的现成的配件,才是符合真,因为买的商品投稿算什么?如果配件是买的现成的,应当注明配件的哪个部分是买的。所以,我努力改变思想中觉的马马虎虎就行、不必较真的变异思想,力求做到更真,参与投稿手工艺品时,做到每一个配件都是真实的手工艺品。
(二)证实法、生活中暴露出不真
以为自己做到真了,可是继续修,发现,自己还是没做到真。
比如:买耗材,考察市场时,货比三家是应该的,但我越来越把撒谎当成习惯,习惯撒谎说:“改天买你的。”其实,我会去买另一家的。说话不算话、空头许诺已经成了习惯。
有时,我根本不是为了货比三家,根本不打算买,却撒谎说“改天买你的”、让商家介绍、满足对商品的好奇、和自己找乐趣排挤寂寞的心。这种压根不打算买、光问价,有时对商家是一种伤害,我却不把这样无意中伤害别人、失德当回事。
比如:打黑车去偏僻农村,我没去过那个村子,司机把我拉到别的地方我也不知道,为了人身安全,我撒谎说有亲戚接。生活中,象这样的撒谎张口即来,撒谎像家常便饭一样。
比如:寄人篱下,受饭食上苛刻,主人问我:好不好吃,喜不喜欢。觉的就是再不喜欢,也得说喜欢,我习惯于撒谎说好吃。
比如:寂寞时,用常人的娱乐或买喜欢的东西排解寂寞,却撒谎掩盖。
……
虽然都有这样、那样的理由,没有恶意。但不找不知道,一找吓一跳。方方面面的事都有撒谎、不真的影子。当我习惯撒谎时,就越来越不把撒谎当回事了。
(二)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常常暴露出不真
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也常常暴露出不真。
比如:我一直以为神韵歌唱家用的是隐形麦克风,可看真相光盘说神韵歌唱家不用麦克风、又产生疑惑、真相光盘这样说是不是撒谎呢。我思想上觉的马马虎虎就行了,何必较真呢?
比如:看到神韵晚会顶碗舞,我猜想真的是三个摞着的真碗吗?是不是粘到一起的假碗?直到演员把三个碗一个一个拿下来给观众看,我才相信是三个真碗。
比如:看到神韵晚会手绢舞,演员扔出的手绢飞出去、又飞回来。因为我以前在物理报上看过一种叫“飞去来器”的东西,是可以在某种物理原理下扔出去、又飞回来的,所以我猜想是不是手绢里面藏着一个叫“飞去来器”的东西?
其实,是因为我已经习惯于邪党的文艺晚会的造假了、假唱了。我自己有不真的思想,所以会以为别人也造假。
(三)认清党文化毒害,清除自身党文化假大空余毒
当我反思自己何时学会撒谎,发现,从小学时,学校就培养撒谎、不真。
比如:从小学时,学写记叙文,题目叫“记……的一件事”,同学们都没有经历过,写不出来,语文老师为了让同学们学会写“记……的一件事”这种题材的作文,就教我们自己编、想象故事情节完成作文。
比如:从小学时,学校老师就教我们造假,有人来听课时,就将讲过的课,再讲一遍,让小学生撒谎装成没学过,安排小学生向老师假装提问,进行造假。
在这样的党文化毒害下成长起来,造假的脾性、说假话、说空话、不真,深深的浸透到血液里,不时的就露出来。如不认清这些毒害,就很难认识到自己身上的党文化余毒。
(四)不真的背后是保护自己、为己的私
自己每次撒谎的背后,不是为了避免麻烦、就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或者在为私的某种心的促使下。背后都是为了自己不受伤害,狡猾的掩盖。很难想象把一张狡猾的面孔,摆到佛的位置上,说这是修成的佛,怎么看怎么别扭。一个狡猾的生命怎么配当佛呢。我有点明白了为什么生命应该“真”。
认识到撒谎、不真是不对的,我决定改变自己。师尊说:“我这个人我不愿意说的话,我可以不说,但是我说出来的就得是真话。”(《转法轮》)我要努力做到不愿意说的话可以不说、说出来的就得是真话。
我也要做到善、忍。对照自己,怨恨是不善的表现;生气、发脾气、求安逸是不忍的表现。这些是我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改掉的。我从法的各个角度上理悟来督促自己放下。可是却没有想到用“真、善、忍”这个根本的佛法、极高的法理、也是简单的法理来修自己。怨恨时,要想到“善”这一法理,还有什么理由怨恨呢?生气、发脾气、求安逸时要想到“忍”这一法理,还有什么理由生气、发脾气、求安逸呢?
* *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