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少年太学生 (共二文)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圆明网】
一、尚书还乡

兵部尚书吴琳,在明代洪武六年改任吏部尚书,曾与詹同(人名)轮流主持吏部事务。第二年,吴琳请求辞职,回到家乡。

对此,明太祖朱元璋有点不能理解,便派使者前去暗查实情。使者来到吴琳的老家湖北黄冈,悄悄借住进一个素不相识的农户家中,看到一位老农,坐着小凳子,在田间拔起秧苗,撒向没有插秧的稻田,样子十分细微认真。

使者上前问道:“此地有个当过尚书的吴琳,他住在何处?”

这个拔、撒秧苗的老农,停下手里的活计说:“我就是吴琳。”

使者回到朝廷,把见到吴琳的情况,稟报给朱元璋。朱元璋对吴琳赞叹不已:“真是一位高人啊!”

(事据《明史》)

【附言】

倚靠着栏干欣赏月亮,心思早已飘向银白无瑕的境界;打开山居的门扉,坐看山间自由舒展的云烟,别是一番情趣。难道真要看到一切都烟消云散,宴残狼藉,直至累倒、忙死在名利场上,才肯闭眼吗?

二、少年太学生

王充小的时候,是个文静的孩子,而且有点孤僻,他喜欢一个人待着,不喜欢好多人在一起打打闹闹。

他的父亲见他这样,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说:“你看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一起玩,多热闹啊!你怎么不跟大家在一起玩呢?”王充说:“他们总是上树逮鸟,要不就是捉蝉,还耍钱,没多大意思。我不喜欢跟他们在一起玩。”

“那你喜欢干什么?”父亲又问。

“我喜欢看书写字。”王充回答。

父亲听了很高兴,就开始教他认字。那时候,王充刚六岁。

过了两年,他八岁了,父亲就送他进书馆去念书。

有一回,老师给他讲《论语》和《尚书》这两部书。讲完以后的第二天,教师让他背诵。他一字不错地背了出来。教师又惊又喜,问他:“别的学生都怕背这两部书,你怎么这么快就背下来了?”

王充回答说:“你讲一段,我就背一段。一天就能背下一千多字。所以,你讲完后,我也就背下来了。”

因为王充学习进步快,十五岁的时候,他被送到京城洛阳,进了最高学府:太学,当了一名“少年太学生”。

(事据《后汉书》)

【附言】

程子教人以静为本,朱子教人以敬为本。静的人,心中没有妄动的念头;敬者的心中,则常常保持觉醒的状态。而且静能使人延年益寿,敬能使人日益强大,做学问的功夫在此,养生之道也在此。静与敬,对人有很大的益处,学者们不可不在此下功夫。王充便是得益于静敬二字。

宋代和明代,有许多文人,受佛家影响甚深。静敬二字,远远不只学者在这上面获益匪浅。就是一般人,只要学、做到这两个字,也能得到不少好处。

* * *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