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兴利除弊,请皇上先掏腰包!”(共五文)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圆明网】

一、上官怕死,太不像话;小官挺身,御寇救民

嘉靖年间,东南洛海一带,经常遭到倭寇的骚扰。苏州城经戒严。忽然传说倭寇从西路而来,已经过了浒墅。太守率领众官登城,急忙命令关闭城门.附近乡村里的百姓,逃避倭寇的有几万人,都涌到苏州城外,进不了城。百姓来回奔跑,叫门不开,呼号震天。

担任同知的人,名叫任环,他愤慨地说道:“还没看到倭寇的影子,而先丢弃良民百姓,还叫牧守干什么!有事请让我任环担当。”

于是,任环分别派遣县吏,大开六座城门,放百姓进城。

而他自己拿着宝剑,率领军士,坐在官亭,准备迎接倭寇,与敌决战。因此西路的乡民,都进入城中。许久,倭寇才到城下。任环严防死守,敌人久攻不下。

这样,任环救活了许多百姓。吴地的人民,直到今天,还祭祀他。

二、 刘晏设置情报站,只为利国济民

唐代,刘晏做转运使时,正值安史之乱后,朝廷一切财物,都依靠刘晏办理。刘晏精力充沛,很有机智,变通有无,处理得十分妥当。

他曾经出高价招募善长走路的人,设置情报站,目地是让他们侦察报告四方物价,即使是很远地方的消息,几天之内,他也能知道。

这样,他就掌握了权衡食货物价轻重的主动权。贱买之后,略贵一点卖出,使国家获利。而四方各地,也并没有产生物价过高、或过低的弊病。

三、 当官的买牛干什么?

宋英宗治平年间,河北一带闹了灾荒,接着又发生了地震,老百姓没有粮食吃,往往贱卖耕牛,来维持生活。

当时刘涣 做澶州的知州,把州府的公钱,全部拿出来,购买耕牛。

“当官的人买牛干什么?”当地的人,都疑惑不解。

第二年,地震停止了,逃亡的百姓回来了,而没有牛可以耕地。牛的售价,一下子暴涨了十倍。

这时,刘涣就把州里所买的许多牛,用原价卖给百姓去耕地。

所以,河北一带,只有澶州的百姓,没有流离失所。

四、“兴利除弊,请皇上先掏腰包!”

唐朝实行府兵制时,士兵们平日都安心从事农业生产。每个府,都有折冲(军官名,全称折冲都尉)统领他们。折冲在农闲时节,教习士兵们战阵之事。国家有战争、戍守等事,征调军队,就下发军书到各个州府,州府根据军书发兵。到了指定的地点,将帅审查检阅,如果有教习不精的士兵,就拿折冲问罪,严重的要牵连到刺史。打完了仗,便加官或者发给赏赐,途中遣散,各自回到原来的州府。从军的士兵,到近的地方往往不超过三个月,就可以返回州府。远的地方,也不过一年。

高宗时,派刘仁轨做洮河镇守,讨伐吐蕃,才有长期戍边的兵役。武则天临朝称制以后,天下太平。日子长了,武备便渐渐松驰。

唐玄宗开元末年,张说开始招募长征兵,命名为旷骑。后来又扩展为六军。到李林甫做宰相时,各路军队都开始招募士兵,士兵们不再由当地百姓组成,又没有宗族关系,相互之间不加尊重爱惜,于是产生了祸乱。

唐德宗和李泌商量,想要恢复过去的府兵制。李泌回答说:“今年征召函谷关以东的士卒来戍守京西的,有十七万人,总计需用二百四万斛军粮。国家连年遭遇饥荒、战乱,经费不足。没有余力恢复府兵制。”

德宗说:“马上裁减戍卒,让他们回到关东,怎么样?”

李泌回答说:“陛下果真能按照我的话办,可以不裁减士卒,不惊扰百姓,使国家的粮食日益充足,粮价日益下跌,府兵制也自然而然地得以恢复。”

德宗说:“果真能做到这样吗?”

李泌说:“这事得急速去办,再过十天半月,就来不及了。现在吐蕃久居原兰之间,用牛运载粮食,粮食运完了,牛就没有用处了。兴利除弊,先请皇上掏腰包,立即拿出国库收藏的次等丝帛,染成带花的丝织品,由党项卖给他们,买回牛来。每头牛花二三匹,总计十八万匹,可买回六万多头牛。再命令铁匠们赶造农具。国家买进麦种,分别发给边疆的军镇,招募士卒,开垦荒田种麦,估计明年会丰收。再让他们加倍偿还麦种。其余的麦子,按时价增加五分之一,由朝廷买进,贮备起来。来年春天种地时,又照此办理。关中土地肥沃,常年荒芜,一经开垦耕种,收成必定丰厚。戍卒开荒种地获利,种地的人,会越来越多。边疆驻军之地,居民很少,士卒每月吃的是官粮,他们收成的粮食卖不掉,价钱必然降下来。这样,我们名义上是花了高价买进粮食,实际上的价格,要比今年的低多了。”

德宗又问:“你说府兵制,也可以自然恢复。这是为什么?”

李泌回答说:“戍卒由于垦田而致富,就甘心情愿留在当地不再思念回家了。过去的制度,是戍卒在边疆三年期满,由别人替换。到他们将要期满的时候,颁布命令,有愿意留下的,就把他所开的荒田,交给他做为永业田,家里人愿意来的,原籍地方发给谱牒、食粮,而送往边疆。根据应募的人数,移书投到本道治所。这样,即使是河朔一带的各个将帅,也可以免去了代戍关中边地的烦劳,而拥护这个办法了。要不了多久,关中边地的士卒,都变成了土著居民,就可以用府兵制的办法,管理他们了。这样,就能改变边关的疲弊,使边关变为富强了。这件事的关键是:皇上先掏腰包,迅即拿出国库的财物,赶快买下耕牛。”

五、必须断绝官宦之家独霸的财路

明朝弘治十年,孝宗皇帝,命令户部尚书刘大夏,负责办理边地粮饷。

有人对刘大夏说:“北地粮草,半数以上,属于朝中显贵子弟所经营,先生您平素与这些人不合,恐怕您去了之后,难免因为刚直,而惹祸。”

刘大说夏:“处理事情,应该凭道理,而不能凭势力,等到了那里,再想办法吧。”

不久,刘大夏到了边地,就召集当地父老,每天在一起调查情况,征求意见,于是,根据百姓的意见,拟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断绝了官宦子弟独霸的财路。

有一天,刘大夏张贴榜文,通告四方:“某某仓库缺粮若干石,每石给官价若干。凡是境内外的官吏、居民、旅客、商人,只要有愿卖米的,米从十石以上,草从百捆以上,都准许来卖。既使是朝中官宦子弟来卖,也不禁止。”

榜文贴出不到两个月,前来出售粮、草的百姓,络绎不绝。粮仓、草场,很快都充实起来。

原来,过去此地规定:粮百石、草百捆以上,才准出卖。因此,官宦子弟争相出卖,又转手购买边地百姓的粮草,陆续送到这里,谋取一半利润。

自从刘大夏的办法实行后,有粮草的人家,只要米够十石,草够十捆,就可以自己直接出卖,官方付出的收售价合理。百姓的收入增加。

从前,官宦子弟前来强行阻止,然后强行低价收购。他们聚积到粮百石、草百捆以上,再高价卖给官方,大赚其不义之钱。现在,官宦子弟即使想到百姓家收购,也无处可买了。

官宦子弟们,被截断了一桩财路。他们气恨难消,却又无可奈何。

(以上均据冯梦龙《智囊》)

* * *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