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圆明网】
在万千植物中,唯独茶和高深莫测的“道”连系在一起,谓之“茶道”。茶就象汉字独源于中国,其影响却遍及世界。作为普普通通的植物饮品,为什么茶会有那么大的历史影响,会上升到文化、会和修炼的“道”连系在一起?为什么茶是以“龙”、是以“观音”来命名的呢?究其原因,“茶”确实隐含着高深的“道法”在里面。

一、“茶”和“茬”

汉字“茶”由“艹、人、木”组成:草当然就是无用的杂草;“木”就是成材(成才),那么“人”中真正的成才就是修道,指修炼之人,因为人下世的目地就是修炼来了。也就是说,汉字“茶”以部首组成隐含着三种不同类型的人:象杂草一样要淘汰的;能够当人的;真正的成才修道之人。显然,汉字“茶”的内涵隐含着三种不同命运的人。其实“女儿茶”已经是在直白的告诉世人:“茶”就有人的内涵体现。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本次人类文明只有区区五千年而已。不论是从各大宗教中所讲的,还是从当今历史文物中史前文明所发现的,历史所展现给人类的是:人类的文明是一茬一茬的。就是说,当一种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败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茬文明就要毁灭,再重新产生新的文明。而一茬文明的毁灭当然就是一茬人的处理:淘汰;留人种过渡到下一茬文明;修炼得道之人提升生命层次离开人间。人类这个不断的发展繁衍过程就是“茬”,就象茶等植物不断的割、采一样是一茬一茬的。

那么本次人类文明这一茬所结束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那就是“茬”的部首“在”、现在。“在”的同音字“灾”告诉人类有大灾难,要淘汰人;“再”告诉人类一茬文明结束会“再”一次产生新的文明,所以要留人种;“载”告诉人类好人、修道之人要接走。那么对于人类的大灾难,历史上各大正教所预言发生的时间就是今天---全球性的灾难正一步一步的逼近全人类。宗教所说的对世人的救度,就是今天正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法轮佛法---让每一个人知道,给所有的人机会。神传汉字是留给人类的谜,当这个谜底由今天的法轮功弟子们全面揭开的时候;也就是说,当人类历史的一切谜由法轮佛法全面展现给世人真相的时候,也就是人类正走在向本茬文明最后的结束之中。

其实从“茶”字部首布局上也能看出大灾难发生的时间。草(“艹”)在上、在最表面,暗含人类最烂的、最丑恶的正大行其道;而好人、修道之人却淹没在“人”海之中,处在少被世人理解的社会深处。这就是道家所说阴盛阳衰、阴阳反背历史时期的今天。

二、茶叶命名的文化内涵

茶叶从品种上命名,大致划分为乌龙、龙井、铁观音、大红袍和绿茶等。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其深刻的内涵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象征。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才有只看到龙的一鳞半爪、难窥龙的全貌之说,意为人类对神传文化难以深刻、全面理解。既然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那么“乌龙”、“龙井”的涵义也就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黑、变异,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败、甚至消亡。也就是说,人类所谓的发展到今天,由中共邪党通过一系列的运动、特别是“文革”将中国传统文化彻底割裂、变异,而代之以邪恶的“假、恶、斗”党文化。这就是“乌龙”、“龙井”的背后内涵。值得玩味的是,破坏中国传统文化的罪魁祸首毛魔头一生钟爱“龙井”。

“观音”是普度众生的觉者,代表的是宗教信仰。观音为菩萨界,是协助佛在世间具体行普度众生之事的。佛界为金,菩萨界为银,罗汉界为铜。那么“铁观音”显然意味着宗教的变异,意味着过去大觉者所传的法被人类一点一点的变异了,人类在为私念头的驱使下,完全将宗教变成了维护政治、集团利益的工具,以致谤佛、歪曲佛理。这是“铁观音”的背后内涵。

“大红袍”是红袍加身,以全红的形象而示世人。纵观当今世界,中共邪党以红军、红旗、红色政权而称,要的是“红彤彤的新世界”,邪党成员死后更是盖邪党旗帜,就象红袍加身。所以,“大红袍”实质上在暗指赤龙,暗指破坏中国传统文化的罪魁祸首就是中共邪党。

“绿茶”核心为“绿”,是绿色、无污染的涵义。交通上绿色为通行,汉字“绿”部首含“录取”、“录用”之意。显然,“绿茶”所隐含的是正统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应该继承和发扬的神传文化。

至此可以看出,汉字“茶”以部首组成隐含着本茬文明结束时,人类将出现三种不同命运结局的人:淘汰;过渡到新文明继续当人;提升生命层次去往高层空间。而“茶”以不同茶叶的命名隐含着文化的内涵:变异的党文化;变异文化的罪魁祸首;变异的宗教信仰和真正的中国神传文化。

既然“茶”所隐含的背后内涵是本次文明结束时“人”的状态,是“文化”的状态,那么“茶”的同音字也就是围绕这一主题而一一展开。

三、“查、察、差、叉、岔、诧”

“查”是查找;“察”是观察、察看。这两个汉字所展现的状态就是:在人类的最后,救度世人的法在洪传,大法弟子在不断的讲真相,是当被淘汰的草,是继续轮回当人,还是修炼提升生命层次出三界,就看世人自己的选择。这个过程的状态体现就是“查”,就是“察”。

“差”就是不合格,是错误,显然就是指劫难时不符合留下标准的人。那么这个衡量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大法弟子所讲的真相。在人类历史舞台最后的这几十年,有“假、恶、斗”的杀人恶魔中共邪党在充分的表演,有“真、善、忍”的修炼者大善之举的不断展现,就看人还能不能分清谁善谁恶。不管一个人自认为多么的聪明、多么的有本事、对社会有多么的了解,但是,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善恶都分不清,那就是连当人的资格都没有了,当然也就不能再要了。因为人的命运安排不是人自己说了算的,够不够当人的标准更不是人自己所制定的。

“叉”的汉字解释是:①分开,错综复杂。宇宙的法理是越高越简单,越往下、越往低层越复杂。而人越复杂也就越不好。就象过去几千年来,人类就是依靠简单的王法治国,每个朝代能够维持几百年。而人类发展到今天,所谓的学说、法律等等等等五花八门,但人类的整体道德却在变坏,在快速的下滑,社会在混乱。就今天中国人相互之间的戒备、斗性,那是几千年来所未曾有过的。所以,“叉”的分开、错综复杂这个内涵,就是今天社会状态的形象展现。②“叉”的第二个汉字解释是阻挡。当社会越往下走时,人类的道德就越低下。当人变的越来越坏的时候,人离道就越来越远,显然,就越难以往回修,修炼的难度就越大。这就是“叉”的阻挡内涵。③“叉”的另一个汉字解释是指“人”把腿分开。汉字为什么单单给出了这个注解?我们知道,当一个男人叉开双腿的时候,意味着他在示威;当一个女人劈腿的时候,今天的人都知道这是乱性的代名词;那么当人类整体劈腿的时候,那就是人类整体道德的下滑。也许,汉字“人”的象形分叉就是这一内涵的体现。因为人是从宇宙高层空间变坏了一步一步掉到人类这层空间的,是处在宇宙中的最低层、最低级状态,当然道德也就是最低、最不好的。“人”字本身就是“叉”的象形体现,所以“叉”也就是人的状态、特别是末劫时人类整体状态的体现。

可以看出,不管从那个方面讲,“叉”所体现的背后内涵就是暗指今天人类道德下滑后整体的复杂混乱状态。

“岔”是指道路分开,即所说的岔道。那么当人类整体道德一路下滑,特别是今天更加快速下滑的时候,“岔道”意味着什么?那不就是意味着一个人拒绝下滑,截滞下流,走向了不一样的修炼之路吗?“岔”的部首为“分、山”,亦即为“出”,修炼出三界。因为“山”的内涵是阻挡,是间隔,而对封闭在三界内的生命来讲,这个“山”就是三界内外的空间间隔。所以,“岔道”就意味着走向了和常人不一样的修炼之道。由此可见,“茶道”实乃“岔道”,修炼之道。

“诧”是惊异、惊奇。人会惊奇什么?作为一个人,他最大的惊奇就是得道、得法,知道了生命的真实意义,知道了宇宙的法理。每一个迈入法轮大法修炼之门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都会有这个过程的经历。“诧”的部首是“言、宅”:“宅”是人的居住地,而人类的居住地那就是地球,是三界空间。所以“言、宅”也就是指把关于宇宙空间的法理讲出来,展现给人类。那么所有理解了宇宙法理的人都是“诧”;当大劫后所有能够留下来、能看到宇宙真相大显的人同样是“诧”。

四、“茶”的历史记载

《神农本草经》曾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这似乎是说茶能解众毒。可事实上茶叶本身并没有这样的功效,根本就不是中草药,在解毒上它远远比不上绿豆。那么为什么要赋予它“药”的内涵呢?“茶”在唐代以前为“荼”, 西汉壶居士在《食忌》中说:“苦荼,久食羽化。”什么是羽化?羽化就是指修道成仙。显然,“茶”的根本内涵就是指修炼。“久食羽化”也就是指坚持不懈的修到底就能圆满有成、羽化成仙,实际就是脱离三界,成为宇宙高级生命。那么“茶解七十二毒”当然也就是指,用修道的法理指导人祛除一切不好的思想,修去业力,成为纯净、高尚的生命。这对于掉在三界、满身业力的生命来讲,显然也就是治病救人的内涵。

“道”是高深莫测的,因为道就是宇宙的法理;“茶”所体现的也绝非是各种口味层面的饮品那么简单,神传文化实乃赋予了“茶”是人类一“茬”文明的内涵。这就是茶道。就象“茶”的部首“艹、人、木”所体现的,当这“茬”文明要终结的时候,是当被淘汰的草?还是留下继续当人?还是走上修道之路,出三界成为宇宙高级生命?这就看每一个人的选择!

人的命运是安排的。但是,在生命最关键的问题上,特别是处在一茬文明更迭的历史时刻,生命的去留是看自己的选择。就连信和不信,都是人自己的选择!

当用法轮佛法的法理解读出“茶”的背后内涵的时候,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茶圣陆羽要写《茶经》,为什么中国的茶文化影响那么大。因为历史要奠定“茶道”文化。而中国神传文化这样安排的目地,就是启悟世人,就是为了末劫时能够救人!

* * *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