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赏古诗词几首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圆明网】“银波千顷照神州,此夕人间别是秋”,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逢中秋来临,皓月当空,万里共皎洁,此时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言谈中的话题。

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唐代《长安玩月诗序》记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

人们为何于中秋赏月呢?古诗云:“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此时,碧空如洗,月象既圆且亮,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历代中秋咏月诗文佳句可谓俯拾皆是,不胜枚举,月亮这一意象成为人们抒怀言志的载体,诗人或描摹明月形象,或描绘清澈月景,或描述月下感怀。以下列举几首与中秋有关的古诗词。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字仲初,唐代颍川(今河南许昌)人,著名诗人,曾出任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语言经高度锤炼后自然平淡出之,通俗明快,凝练精悍,有独到之处。著有《王建诗集》等。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怀远的七绝。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人们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乡怀人的意境,加上一个意味深长、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心怀,表现的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中庭地白树栖鸦”:指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喧闹了一日的鸦鹊在月光下树荫中栖息入睡了。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澄静素洁、清美之感。“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指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散发着氤氲的馨香,又进一步使人联想到那月亮上的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此句意境就更显得悠远、耐人寻思。诗人用“无声”二字,细致的表现出了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然而,夜深而人不寐,究竟是为什么呢?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推己及人,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当然,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可能人有所不同,然而“秋思”必然是一样真挚的。一个“落”字,表现的蕴藉深沉,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诗的感慨之意,随着一句“冷露无声湿桂花”,把人很自然的引上了思乡、思亲怀友,将人思念之切的内心世界刻画的如此真切,表达出此时普天下人们渴望团圆,彼此牵挂、祈福他人平安的愿望。

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洛阳(今属河南)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因直言上谏被贬谪边地,转迁多州刺史,历尽坎坷,但始终坚持自己报国安民的理想,坚忍不拔,心忧天下,曾写著名的《陋室铭》以明志。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其诗风格刚健爽朗,凝练含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着有《刘梦得文集》等。

刘禹锡这首诗释意:上天用今夜的如水月色,清洗整个天宇人世。暑气已退,九霄清净,秋色澄明,万物清丽。满天繁星隐藏了光彩,让给月色,金风水露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经常变换的是人间,而明月、天上仙境依然是恒久的!

此诗描写的是诗人在八月十五欣赏到的中秋月景。首联描写十五月圆之夜的天光月色,世界一片澄明透彻,手法形象;颔联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万物反衬中秋之月,气势豪迈;颈联“让”字可谓神来之笔,点出明月的光彩远非星辰可比,使星辰甘心相让;尾联中“玉京”为道家传说中的神仙世界、仙都等,在这里代指明月及天上仙境,感叹人间尘世变迁往复不断,然而天上玉京依然是这般闲适从容,感慨世间的变幻无常与宇宙的无穷和永恒。

这首诗读来觉满卷月华,气象万千,天上人间,景物随时而变,感思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足可见诗人运思的匠心。体现了诗人对仙境和永恒的向往。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也描述了月夜漫游月宫仙境的畅想之旅,此时诗人精神上已超越尘世,仿佛来到广漠无垠的天宇,湛湛青天,沉沉碧海,历历在目,诗中开头便写道“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由人间想到天上,由尘世来到仙境,对比之中寄寓感慨,现实与理想巧妙结合,飘飘然毫无俗尘气,令人神往。

中秋

(宋)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李朴,字先之,宋代虔州兴国(今江西兴国县)人,曾任国子监教授。素有拯世济民之志,为官敢于直言,不惧权奸。曾因上谏触怒奸臣蔡京而屡遭贬谪,仍坚持为民请命。他曾写道:“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此亦盖叙其平生云。着有《章贡集》等。

李朴这首诗释意:浩瀚广阔的夜空中,月亮象宝镜般缓缓升起,万籁俱寂,唯有清风徐徐,空中飘着淡淡的云朵,云端里缥缈的仙乐此时也寂静无声。遥望太空,这一轮满月足以平分秋色,高悬云层之中一片通明,照亮了千家万户,把人间照耀的明亮无比。月圆时狡兔只好空从弦外落去,蚀月的蛤蟆也休想出现在眼前。如果有乘往月亮的灵筏,我想邀约同伴携手一起去遨游月宫和太空,但须等到银河彻底澄清以后。

此诗题为《中秋》,实是歌吟中秋月夜,着重描写的又是那一轮秋月。诗中首联即点明主题,用“宝镜”突出了月之明亮,皓魄以影言,宝镜以形言,并描写了月夜的静谧气氛;颔联诗人作了空间的延伸,将人们带入了广袤无垠的月夜里,使人如身临其境,看那皓月当空,光照万里的壮美景色;颈联引用了两个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作为素材,极写秋月明净圆满的形象;尾联运用汉代张骞乘灵槎以涉天河之典故,描绘出诗人想往遨游月宫和太空,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诗人把中秋夜空描写的浩瀚无垠,把中秋明月描写的明亮如镜,把月夜气氛描写的如诗如画。然后,驰骋想象,等到银河彻底澄清以后与同伴一起登上天上仙境,使得清辉漫空的月色又显现出新的境界……好一幅中秋月圆的水墨意境!

念奴娇•过洞庭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张孝祥,字安国,宋代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二十三岁时即中了状元,他考中状元后,立即上书,要求为岳飞平反,触怒秦桧,被秦桧及其党羽诬陷下狱。次年秦桧死,宋孝宗时,张孝祥出任抚州、潭州等地方官,后授礼部员外郎。他力主收复失地,恢复中原,虽屡遭权贵排挤和打击,初衷不改。其词风格豪迈,着有《于湖词》等。《念奴娇•过洞庭》是他因受谗言罢官后自桂林北归的途中所作。

张孝祥这首词通过中秋前夕乘月泛舟洞庭,以星月皎洁的夜空和辽阔浩荡的湖面为背景,创造出了一个光风霁月、坦荡无涯的艺术意境和精神境界。词的上片写景,下笔便奇,“更无一点风色”,给人以一种无比沉静的感受。接下来以“三万顷”对“扁舟一叶”,凸显境界空阔。然后进一步描述月光下,从天空到湖水上下通明,天地一片纯净。沉静、空阔、澄澈,层次分明。“表里俱澄澈”,既是物境,又是词人的心境,是全词的主旨所在。物境与心境相融的这样美妙体验,“妙处”在何?在于全身心融入这完全净化了的美的世界,在宠辱偕忘、物我浑然不分的境界中,领略了人生的无限妙谛,在于“言不尽意”却又“意在言中”。词人胸无点尘,他的笔墨才能这样干净,有“迈往凌云之气”和“自在如神之笔”,才能怡然心会此间的妙处和出此潇洒超尘的词篇。

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肝胆皆冰雪”的高洁胸怀。词人回顾自己在岭南当职期间,始终坚持正道,问心无愧,月光也能照见象冰雪一般晶莹纯洁的内心。不管个人处境如何,心念毫不动摇,不会放弃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此句气势雄伟,是说捧尽西江(即长江)清澈的江水,接北斗星为“杯”,细细斟上,邀请天地万物作宾客来一起共饮。何等阔大的气派,何等广阔的胸襟!“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今夕何夕”?回答本来是明确的:今夕是“近中秋”的一夕。然而此时的词人,独自的放声高歌,天地万象,都在心中,个人的得失、世间的名利,皆抛身外,与天地、万象交融在一起,超越了时空,达到了一种超尘绝俗、天人合一的境地。这首词历来为人们所称颂,是因为词人在词中创造的意境中流露出的无限韵味:对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的感悟,追求光明澄澈之境及包容万物的精神,而“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更是一切仁者的共同品性和胸怀。

* * *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