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网】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汉字皆因象形而造,意为“象形字”,由此可见,“忠”是存心居中、正直不阿,人若能不偏不倚并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
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因为公生明,偏则暗;诚如《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革除私欲之后,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无论身居何处,要想真正做好和自己相关的事物,须臾不能离开“忠”字。
关于与“忠”的含义,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中亦有诸多记载,生动且活灵活现的演绎了一段段关于“忠”的历史。《左传•宣公十二年》中云:“林父之事君也,進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意思是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辞官隐退时,就反省自己,以弥补过失。
谈到忠心,人们往往和愚直联系起来,其实并不尽然。据《晏子春秋》中记载:齐景公问晏子:“忠臣应该怎么样侍奉国君啊?”晏子回答说:“国君有灾难,不为他殉死;国君出国逃亡,不为他送行。”景公很不高兴,说:“国君分割土地来封赏忠臣,分出爵位来使他显贵。国君有灾难,却不为他殉死;国君出国逃亡,却不为他送行。能算忠臣吗?”对曰:“臣子的善言如果被采纳,君主终身都不会有灾难,做臣子的哪里有殉死的机会?臣子的良谋被采用,君主终身都不会出国逃亡,做臣子的哪里有送行的机会?如果善言不被采用,君主有难而为他殉死,是妄死;良谋不被采纳,君主出逃去送他,那就是欺骗。所以忠臣,总是能够让君主采纳善言,而不会让君主陷于灾难。” 此番对答,将晏子非凡的智慧和忠心都展现的淋漓尽致了。
在历史上“陈轸妙语破谗言”的佳话广为流传,也体现了陈轸的忠心与敏捷的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战国时候,张仪和陈轸投靠到秦惠王门下,都受到重用。不久,张仪发现陈轸才情卓越,由于嫉妒心使然,非常担心秦惠王因此而冷落自己却重用陈轸,于是他便暗生邪念伺机在秦惠王面前尽谗言。一天,张仪对秦惠王说:“大王经常让陈轸往来于秦国和楚国之间,现在,楚国对秦国并不比以前友好,对陈轸却特别好。可见陈轸所作所为全是为他自己,并不是诚心诚意为我们秦国做事。听说,陈轸还常将秦国机密泄露给楚国。作为大王的臣子,他怎么能这样做呢?我不愿和这种人在一起做事。最近,我又听说,他打算离开秦国到楚国去。要是这样,大王还不如先杀掉他。”
秦惠王顿时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便派人给陈轸传话意欲召见,一见面,秦惠王对陈轸说:“听说你想离开我这儿,准备上哪去呢?告诉我吧,我好为你准备车马呀。”陈轸百思不得其解,正值此际,忽然明白这话中暗藏“玄机”,于是淡然的回答说:“我准备到楚国去。”此刻,秦惠王对张仪的话已经更加确信,稍有停顿后说:“那么,张仪说的话都是真的?”
陈轸顿时领悟到,原来是张仪暗中作祟,镇定的说:“这事不单张仪知道,连过路的人都知道。我如果不忠于大王您。楚王又怎么会要我做他的臣子呢?”秦惠王又问:“既然这样,那你为什么将秦国机密泄露给楚国呢?”陈轸坦然一笑,对秦王说:“大王,我这样做,正是为了顺从张仪的计谋,用来证明我是不是楚国的同党呀。”秦惠王一听,面露难色。
陈轸接着说:“楚国有个人有两个妾。有人想对那个年纪大一些的妾图谋不轨,遭一顿痛斥。他又去招惹那个年纪轻一点的妾,得一时欢畅。这个楚国人死了,有人就问那个图谋不轨的人:‘如果你要娶她们做妻子的话,是愿意娶那个年纪大的呢,还是娶那个年纪轻的呢?’他回答说:‘娶那个年纪大些的。’人们又问他:‘年纪大的骂你,年纪轻的喜欢你,你为什么要娶那个年纪大的呢?’他说:‘处在她那时的地位,我当然希望她答应我。她骂我,说明她对丈夫很忠诚。要娶她为妻,我当然也希望她对我忠贞不贰,对那些勾引她的人破口大骂。’大王,您想想看,我身为楚国的臣子,如果我常把秦国的机密泄露给楚国,楚国会信任我、重用我吗?楚国会收留我吗?我是不是楚国的同党,大王您该明白了吧。”秦惠王听陈轸的话,便消除了心中的疑虑更加信任忠心耿耿且智慧非凡的陈轸,亦给了他非常优厚的礼遇。
解析“忠”的含义,是谓不懈于心为敬,必尽心任事始能不懈于位,故忠从心。也告诉了人们具备“忠”之品德之人并不都是愚直的,亦常常是和智慧、敏捷的思维和行为相互交融,互为一体。
* *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