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说:对此欲倒东南倾(11)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圆明网】

十一

他们拍摄回来,已经是午后两点了。冻的厉害,饿的厉害,于是,急急忙忙的泡方便面。一边议论这大半天的收获。

吃罢了方便面,冻透了的身子才稍微缓过来。于是,有条不紊的收拾收拾东西,然后大柳仰在沙发上打盹,秋笙静静的学法 。

不知过了多久,这份安静被邻居的台长老头给打破。闲着没事,老头过来坐坐。寒暄过后,大柳顺势仰在床上迷糊着,秋笙和老头聊天。

从雪景聊到旅游,从旅游聊到生活,从生活聊到健康,从健康聊到法轮功。又从法轮功聊到了退党,聊到政治。开始,大柳还迷迷糊糊的睡,后来听的大柳精神了,于是,干脆起来喝水,然后端着茶杯到走廊站着。而屋里的老头和秋笙,越聊越起劲儿。

“高老师。”这个老头台长姓高。

“咱们从另外角度看。如果说法轮功不好,那么让民众自己选择好了,他炼不炼不是自愿的嘛,法轮功的书籍,都拿出来,叫大伙看,任由群众评说。干嘛非得一边造谣镇压,一边焚毁法轮功书籍干什么呢?事情发展到今天,出现了退党大潮,那还捂着干什么呢?越掩盖,今后会越被动。”

“都是瞎闹腾,我就不信,凭一本《九评》就能把XX党政权颠覆了。”

“高老师,不知道你仔细想过没有,从镇压法轮功以后,一直到《九评》以来,有很多事情,xx党一反常态。比方说,xx党一贯的骄横跋扈,从来是和对手不共戴天。可是镇压法轮功八九年了,法轮功的传单依然照发不误,可是xx党老实鼠靡了,过去都是置于死地而后快的落井下石,痛打落水狗的乘胜追击,今天面对法轮功讲真相,把个邪党讲的懵头转向;其次我们看看,《九评》出来两三年了,私下的流传十分广泛,为什么xx党装聋作哑呢?这又是一怪。说干正事不行,xx党撒谎搞批判,从来是看家本领,今天面对《九评》比泄气的皮球还窝囊,这又一个反常。面对《九评》后的退党潮,xx党还是装聋作哑。这不是挺着死嘛。你是老党员,见过的风雨多了,这些反常现象,不知道你仔细的想过没有。”

高台长不言语了,还是秋笙的声音。大柳端着水杯,在他们房间外踱步。

“今天xx党的表现,使我想起了秦始皇。秦始皇当年死于出游的路上。他手下为了掩人耳目,不但不发布死讯,而且把很多鲍鱼和车队一起拉运。用鲍鱼的臭气,掩盖秦始皇尸体的臭气。今天的xx党不自觉的就是这类办法。就是强拉青年人入党,就是不谈《九评》,就是一味的自欺欺人。为什么?秦始皇死讯被人知道了,怕下面造反。面对《九评》,邪党也是这样的心理,批不倒,驳不倒,反倒把事情捅大了,知道的人越多,人们更加迅速的抛弃了邪党,其党倒的越快。束手无策,黔驴技穷。挺着死。所以,面对滚滚的退党大潮,只好装聋作哑。高老师,假如你今天是决策人,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反腐败亡党,不反腐败亡国。我认为这是硬道理。你是抛弃党,还是抛弃国呢?”

高台长还是默不作声。

“有这样一句成语,叫瓜熟蒂落。其实,我们身边的很多国有企业,甚至是红极一时的庞然大物。说倒掉,蔫巴蔫巴就死了。往大了说,这个政权也是这样,未必要腥风血雨的战争,整个细胞都死去了的时候,那它自然就咽气了,甚至连蹬腿的力气最后都没有了。没人真心的维护这个政权,那这个政权不是眼看着倒台吗?现在出现了过渡政府。如果中国人都认清了邪党,都不去配合它,都不听它了,而很多人去听过渡政府的了,那这个邪党政权就完了。如果出现一种不配合运动,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人,不再配合邪党,这个邪党就垮掉。这个党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

“这个飞扬跋扈的党,倒的可怜,死的可悲。蔫巴几的死掉,眼睁睁的死掉。‘中国共产党亡’的那个石头,我想你们也都知道。这就是天数,天意。大法弟子是在救人,不要人陪着xx党殉葬。所以说,不是搞政治的概念所能理解的。”

高台长还是不吭声,大柳还是装作若无其事的遛达。

后来,一个电话,打破了高老师的沉默,寒暄几句,他匆匆的离开,办自己的事去了。

“你真敢唠,你怎么跟他唠这些。你不怕他告发你?”大柳進屋就说。

“没啥,我是在救他,再唠一会儿我就开始劝他退党了。可惜来电话了。”

“我一直在门外干什么?你知道吗?我在给你把门,怕谁突然進来。服务员问这屋在干什么,我说在开会,别打搅。你说话的声,在门外听的清楚的。”

“谢谢你,谢谢你。”

大柳唠叨几句,继续他的睡眠。秋笙依旧静静的学法。

不知不觉,外面黑天了。傍晚的暮霭,笼罩下来,远处的树丛,陷入朦胧;远处的灯光,若明若暗。稀疏的寒星,寂寞的眨着眼睛;一弯冷月,悄悄的爬上树梢。

天边远处,传来几声时断时续的犬吠。使寒冷的冬夜,更显的孤寂漫长。

(完)

* * *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